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我看着你的时候,你也看着我。我不禁想知道,将来的你会多么美好。”

阿园 小活字
2024-09-08

教养,是所有家长希望孩子能从小习得的端正品行。但是该用什么方式引导孩子明白道理、养成好习惯,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从古至今,教导孩子行为规范、道德礼仪的书本一直不少。比如中国古代的《弟子规》《三字经》,大户人家的族规家训(如《颜氏家训》)。但古籍里的颂圣不再适用于21世纪的儿童,孩子们也不可能真的去效仿“融四岁,能让梨”之类的榜样。

其实,“儿童教养”一词的意义随着时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,给孩子的教养书也同样如此。如果你问,一本好的儿童教养书应该是什么样的?不应该是什么样的?在弄清问题之前,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历史上的教养书。



1

吓唬小孩的教养书
 
13世纪,礼仪书(Courtesy Book)在欧洲悄然兴起。在中世纪的欧洲,礼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上流社会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体面的行为举止,而底层的孩子如果能习得礼仪,就有机会在贵族或皇室里谋求职位。
 
用中古英文写的《给小孩的小书》The Lytille Childrenes Lytil Boke,15世纪)就是这类手册的代表。它以手写稿的形式进入了英国的大小家庭,字里行间都是严苛的礼仪规范:不要把胳膊肘放在餐桌上;不要挖鼻孔;不要打饱嗝;不要笑得太大声……
 
〇《给小孩的小书》
 
除了训诫儿童不该干什么,书里还会彰显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,比如说:“如果你的主人在喝酒,那你就别喝,等着他喝完。”
 
这类礼仪书是为了让儿童迅速掌握社会规则,尽早开始工作,因为那时人们对儿童的概念并不明确。菲利普·阿利埃斯在《儿童的世纪》写道,16世纪以前,儿童被视作缩小版的成人。他们穿着像成人,一旦到了可以独自行动的年龄就混入成年人的队伍,与成人一样地生活。
 
〇 儿童服装演变示意图
 
尼尔·波兹曼认为,是图书改变了人们对儿童的态度。他在《童年的消逝》里提到,过去的大人和小孩靠着口口相传的信息共享同一个世界,印刷术诞生后,图书的普及让成人掌握了知识的世界——儿童和成人之间出现了文化鸿沟。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区别儿童群体,“童年”诞生了。
 
“儿童”被发现的16世纪后,欧洲涌现了不少专门给孩子看的书。为了吸引小读者,这些儿童读物没有再搬用生硬的话语,而是用上了生动曲折的表达——讲故事!比如,它不会说“不准挖鼻孔”,而是说:“从前有个男孩挖鼻孔,然后他……”

即便如此,人们对儿童严厉独断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改变,给孩子的读本仍充满了警告性的故事。
 
《少年审判》Juvenile Trials , 1786)里,一些偷苹果、撒谎、争抢甜食的孩子因为“令人发指”的罪行受到了法官和陪审团的审判,被判处一个月的监禁。
 
〇《少年审判》
 
《儿童的第一个故事》Child's first tales, 1829)的作者是一个名叫卡鲁斯·威尔逊的牧师,他曾是英国Cowan Bridge女子教会学校的校长(勃朗特姐妹儿时被送到过这所学校)。在他的书里,那些表现不好的孩子最后都受到了上帝的惩罚:

祈祷时分心的男孩,在滑冰时跌落在冰窟里摔死了;乱发脾气的小女孩被上帝击中头部,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……
 
〇《儿童的第一个故事》
 
如果说上面两部读本讲的是对“坏孩子”的惩戒,那《蓬头彼得》(Struwwelpeter , 1845年)就是对“熊孩子”的恐吓。

这本书是德国心理学家海因里希·霍夫曼(Heinrich Hoffmann,1809-1894)送给自己孩子的圣诞礼物,是最早用彩色插画的儿童图画书之一,被翻译成32种语言出版。美国大文豪马克·吐温还亲自翻译过这本书。
 
〇《蓬头彼得》封面

尽管背负盛名,这本书仍然让今天的人感到咋舌。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小男孩哈利,不听妈妈的话总是吃手指,后来出现了一个裁缝,剪掉了他的大拇指!
 
〇 剪掉大拇指

还有下雨天不乖乖呆在家里的罗伯特,打着伞出去玩,结果被大风刮到了天上,他又哭又喊,再也没有回来。

〇 被风吹走的罗伯特
 
这些故事往往会在孩子身上留下阴影,一直到成年都挥之不去。夏洛蒂·勃朗特在《简·爱》里以威尔逊牧师为原型创作了罗伍德寄宿学校的校长,在书里控诉他讲的故事吓坏了孩子们,她们不敢上床睡觉。狄更斯也说过,小时候看护为了让他乖乖躺在床上讲的恐吓故事,让他心里产生了“阴暗的角落”。
 
这反映了当时普遍的教育观点:听话的孩子会被表扬,不守规矩的孩子会被严厉惩戒。而儿童在历史里普遍是沉默无言的,我们只能在他们长大后了解到只言片语的回忆。

2

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
 
数百年的教养书用强制镇压的态度对儿童进行管教,忽视了儿童在成长中的主体地位,但也有一些超前的思想家对教养提出了不同看法。
 
卢梭在《爱弥儿》Émile: ou De l'éducation,1762年)里呼吁“教育应该顺应自然,顺应孩子的天性”,教育者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,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儿童的身上。
 
〇 爱伦‧凯《儿童的世纪》 (1900)
雅努什·科扎克《如何爱孩子》(1919)
罗素《论儿童教育》(1926)
玛丽亚·蒙台梭利《童年的秘密》(1936)

20世纪早期,关于儿童权利的论述开始崛起。瑞典教育改革家爱伦·凯、“儿童权利之父”科扎克、英国哲学家罗素、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丽亚·蒙台梭利……好多超前的思想家提出了崭新的教育理念——尊重儿童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,培养他们自主判断、选择和创造的能力。
 
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不单是被动的接受者,更与成人一样需要在自由和尊严里获得身心的发展。(联合国《儿童权利宣言》,1959年)
 
与此同时,孩子的图画书也变得丰富多元起来,出现了更多以儿童视角看待成长和生活的故事。
 
具有颠覆性的绘本之一莫属《野兽国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, 1963年)。身穿狼装的Max与妈妈大闹了一场,没吃晚饭就被关进了自己的房间;愤怒的他乘船来到野兽国,遇到了一群张牙舞爪的怪物。

〇《野兽国》

如果在以前,故事的走向应该是Max被怪物一口吞掉,给小朋友一个惨痛的教训。但在莫里斯·桑达克的笔下,Max用魔力征服了这群凶猛的怪兽,还被封为了野兽国的国王。最后,他闻到了世界另一头好吃的味道,决定启程返回自己的房间——发现桌子上的晚饭还是热的。
 
《野兽国》出版后,一开始有不少负面评价,甚至被图书馆封禁。图书馆和老师们在两年之后才发现孩子们不断涌向这本书,一遍又一遍地翻阅。
 
桑达克诠释了孩子是怎么通过幻想宣泄情绪、消解愤怒,并设法接受人生的事实。任何一个最终回到家的Max都会在这本书里重温自己的反叛和回归。这是一个少有呈现孩子内心世界的故事,一个完全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。

〇《野兽国》

那些站在孩子的角度讲述的好故事,不止有幻想的神奇历险记,还有具备教育意义的故事——它们不仅能滋养小朋友的认知、培养他们的品行,也能够帮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。
 
约翰·伯宁罕的《爱德华: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》Edward the Horriblest Boy in the Whole Wide World,2006年)就是这样的故事。小主角爱德华是个普通的小孩,他不爱干净、吵闹、粗鲁、笨手笨脚……
 
〇 约翰·伯宁罕/著&绘
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2011年12月版

每当周围的大人指责他:“你太邋遢了,你是世界上最邋遢的男孩。”爱德华就会变本加厉地不爱干净;其他缺点同样如此。因此,所有人都说他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。

〇 《爱德华》绘本内页

紧接着,变化发生了。当爱德华踢花盆时,有人称赞他种的花很好看,于是他开始帮大家打理花园;当爱德华故意把水泼在小狗身上,反而冲掉了泥巴而被感谢,于是他开始帮大家给宠物洗澡……最后,所有人都说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。
 
从恐怖到可爱,爱德华的“逆袭”实际上是来源于周围人对他态度的转变。当人们发现了爱德华的长处并给予真诚的肯定,这个小淘气也可以变得乐于助人,彬彬有礼。
 《爱德华绘本内页

《爱德华》的故事呼应了现代教养观里“正向影响” 的方式,让大人放下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,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——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协助者,而不是批判者或惩戒
 

〇“正向影响”的教养方式,也叫正面管教,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孩子的方法。让孩子参与到决策中来,在规矩和自由并存、和善且坚定的氛围里,培养孩子自律、有责任感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 
 

3

今天,我们如何教养孩子?

当教养观从“以大人为中心”变为“以孩子为中心”时,儿童教养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。有教养,不是要听话顺从,而是意味着拥有基本的社会意识,待人接物的分寸,以及自尊自爱的权利。
 
在少儿读物极其丰富的21世纪,儿童教养类的书籍非常多。比如爱尔兰绘本作家克里斯·霍顿的《别这样,小乖》,斋藤多加子用粘土创作的《如果常常这样的话》,日本畅销绘本作家吉竹伸介的《有理由》等等。
 
〇 斋藤多加子/著&绘
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2015年10月
 
而要说到还原生活方方面面的精细程度,莫过于日本绘本作家峯村良子所著的《儿童教养》——滋养日本儿童20年的现代生活教养指南书。
 
它包括待人接物、餐桌礼仪、出门社交、日常生活四个主题,如同一本培养儿童礼仪规范的大百科,用喃喃细语耐心而细致地为小朋友解答了“这种时候该怎么办?”的问题。比如选择补习班的方法;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尊敬长辈;为什么不能欺负别人以及被欺负了该怎么办等等。

〇《儿童教养》如何照顾老年人

〇《儿童教养》不要欺负别人

峯村良子用孩子喜欢的卡通漫画形象,描绘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,把令人不悦的行为和正确的行为呈现在同一个画面上,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们带来的正反效果,正面引导孩子选择令人愉快的行为,养成良好的习惯。
 

〇《儿童教养》被欺负了怎么办?


她曾说,现代文明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,但你的自由不能侵犯他人,这也是这套书反复强调的。


2017年,《儿童教养》作为唯一入选童书,被评为新京报年度十大好书。在致敬词中,这套为家庭和儿童所作的教养书被赋予这样的意义:

 

“我们致敬《儿童教养》,它的张力与力量在于:为孩子打开世界的同时送出可身的盔甲,让孩子拥抱善恶交融的真实世界,同时建立分寸感并知抵抗,可以期待,成年后的他们在社会的暗与杂中仍有能量去秉持自己与他人、与社会共处的底线;它也提示着原创童书可发力的空间和力道:怎么给孩子当下中国稀缺的分寸感与必要的辨识、抵抗力?”


峯村良子著,唐亚明、郭敏、崔颖译
小活字图话书策划出品
中信出版集团出版
适读年龄:6-12岁
 

《儿童教养》之后,峯村良子又为低幼儿童创作了《三岁开始的教养课》。作为给小朋友的第一本礼仪书,它引导孩子从刷牙、穿衣、收拾房间等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,从小拥有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的独立意识,从家里到家外养成良好的生活、社交习惯——“不苛求自己,不困扰别人”。




峯村良子著,唐亚明译
小活字图话书策划,联合红披风出品
中信出版集团出版
适读年龄:3-6岁

 



《3岁开始的教养课》好评截图


对于很多从小没有经过教养训练的年轻人、培养孩子的家长来说,儿童教养书并不仅仅是给孩子的童书,而是需要大人和小孩共同阅读的一本书。
 
从过去吓唬小孩的教养书,到今天为现代儿童创作的教养类绘本,我们看到了人们教养方式的转变。当儿童被看作一个有权利和义务的人时,“他们不是未来的公民,而是现在的公民。”

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用平等的方式传递正确的价值。




-END-


阿园,小活字新媒体编辑,毕业于机械专业,喜欢自然的生命力。

编辑&排版/zoon
题图  The Wonderful Things You Will Be  By EMILY WINFIELD MARTIN

 看见更多精彩↓ 







别忘了点赞和在看哦 ~👇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小活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